Skip to content
醫療衛教
medical info
This is Tooltip!
00_醫療見證_特色圖片layout (輸出請控制在500K內)
This is Tooltip!
足底筋膜炎是什麼?
This is Tooltip!

日常生活中,腳掌承受來自全身的重量、給予人體良好的支撐。但當足底筋膜受到的壓力過大時,筋膜上就可能出現小小的撕裂傷。當重複的伸展以及撕裂一再刺激筋膜的狀況下,就會導致足底筋膜的發炎。

什麼是足底筋膜炎?

足底筋膜炎顧名思義,就是足底的筋膜發炎了。但好好的筋膜怎麼會突然發炎呢?足底筋膜的形狀,其實就像是弓弦一樣,是一個網狀、扇形的結締組織,是支撐足弓的重要結構,包覆腳跟到腳趾的骨頭,並且吸收走路時的衝擊能量,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避震器,精巧且輕薄,這也是足底筋膜最容易受損的地方,又因人體約60%的重量落在腳跟,這也是足底筋膜最容易受損的地方。

症狀可能出現在早上起床腳著地時,腳跟出現刺痛,走路後疼痛會漸漸減輕。如果休息一段時間再次站立時,筋膜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張力,而正在慢性發炎、彈性變差的情況下,足跟就會有撕裂的痛感。罹患足底筋膜炎時,按壓腳跟內處會有明顯的刺痛,壓痛點通常在足跟或足心,可能是足底筋膜炎發出的警訊,平常可試著施力於腳的大趾及足踝使之向上蹺來自我診斷, 一旦感到腳底隱隱作痛,應立刻休息,必要時及早就醫,以免問題擴大。

影響足底筋膜炎五大原因
足底筋膜炎的病因是足底筋膜磨損過度。因此,任何會加重這種情況的因素,都是足底筋膜炎的危險因子:

  1. 足部過度承重
    當足部承受過多重量,就會提升發病風險,有較高機率罹患足底筋膜炎,因此肥胖者的足部也會承受過多重量,而肥胖常伴隨運動不足,當腳部肌力不足,便會增加足底筋膜的承受壓力,出現足底筋膜炎。
  2. 運動過度
    運動過度導致肌肉不堪負荷,進而讓足底筋膜過度拉伸,甚至造成微小撕裂傷,也會造成足底筋膜炎。
  3. 穿著不合腳的鞋子
鞋子
    可為腳部提供支撐力,然而,若是長期穿著不合腳或不適合的鞋子(例如五公分以上高跟鞋或穿平底鞋運動),可能使過度刺激發炎增加足部負擔,久了便可能產生足底筋膜炎症狀。
  4. 長時間站立
    以長期站立來說,教師、軍人、百貨公司專櫃人員、美髮業者等職業,由於工作過程須長時間站立,罹患足底筋膜炎的機率也較高。
  5. 先天結構異常
    若有扁平足 (pes planus)、高足弓 (pes cavus)、腳掌內旋(overpronation)、長短腳 (leg-length discrepancy) 等先天腳部結構異常狀況,使吸收地面反作用力的調節功能較差、或足弓韌帶及足部肌腱已退化,長期下來都會增加足底筋膜負擔,患者也較容易罹患足底筋膜炎。

治療足底筋膜炎方法

若出現足底筋膜炎症狀,最先要做的就是休息,並先以保守治療,如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物理治療等,藉由物理產生熱能幫助組織再生。若對於長期保守治療不見改善而多年足底筋膜炎纏身的病患,會建議做增生療法再搭配體外震波及冷雷射,若再配合密集的物理治療,效果會更為加乘。

  • PRP增生療法:在骨骼超音波的引導下,施打增生成分精準注射到患處,幫助受損細胞增生,修復損傷
  • 體外震波:藉由高能量震波,以重複震盪的方式,將壓力及能量傳遞到緊繃僵硬的軟組織,並促進血液循環,使組織修復力增加有不錯的效果。
  • 冷雷射:冷雷射促進可緩和肌肉痠痛,治療中可快速舒緩疼痛及緊繃,有效快速放鬆足底周邊肌肉,降低疼痛感,並加速組織的復原。
  • 復健治療:運用超音波增加該組織的延展性及促進血液循環,及利用雷射儀來修護受傷的軟組織,透過電療緩解疼痛,同時也要訓練足底的小肌肉且放鬆小腿的肌肉。

預防足底筋膜炎的訓練

足底筋膜炎的預防方法,關鍵在於減少足部負擔及舒緩足底筋膜,可依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拉筋運動的訓練。

  1. 毛巾放鬆足底
    用坐姿,雙腳往前伸直,拿條毛巾或是彈力帶,繞於腳掌前端,上半身往後傾,感受小腿與足底被拉伸的感覺。停10~15秒,共10~20回。
  2. 階梯踮腳拉筋
    找一個有高度的台階,單腳以腳掌前1/3站立,5秒慢慢往上掂起,再用5秒慢慢放下腳。重複15下,一天3次。訓練小腿與足底的柔軟度,單腳完成後再換腳進行。
  3. 足底抓毛巾
    以腳跟為支點,腳心彎曲施力,使毛巾朝腳跟處拉,保持施力狀態15秒後再放鬆。重複10至15下,一天3次。
  4. 扶牆做弓箭步
    雙手扶著牆面,前腳屈膝、後腳伸直呈弓箭步,腳跟須貼緊地面,感受小腿後肌群與腳底拉伸的感受,若強度不夠上身可更靠近牆面。持續15秒後休息,重複10~15下一天3次。

讓足底的負擔不致過大其中原因為控制體重,體重愈重足部所承受的壓力愈大,如果能控制體重,足部的負擔相對減少。此外,應選擇合適的鞋子與鞋墊,需完整包覆足部,而鞋內的鞋墊最好具有支撐足部內足弓的構造,且後跟鞋墊需要有足夠的柔軟性及吸震的效果,才不會碰到痛點。

你也會想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