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怎麼感覺痛痛的⋯⋯」當遇到屁股深處痠痛、腿部麻麻的狀況時,通常第一時間都會聯想到「坐骨神經痛」,誤以為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,但其實也有可能是假性的坐骨神經痛,也就是梨狀肌症候群。
什麼是梨狀肌症候群?
梨狀肌位於臀大肌的深層,起於第2、3、4是薦椎的前面,分布於小骨盆的內面,是穩定髖關節肌肉的重要角色,負責協助讓大腿做往外轉的動作。
除了長時間久坐、久站以外,翹二郎腿的壞習慣、慢跑愛好者及假日運動員都有可能導致梨狀肌腫脹及發炎,演變成梨狀肌症候群。
屁股酸痛找出兇手
坐骨神經痛 vs 梨狀肌症候群
坐骨神經是一條又粗又長的神經線,從下背部經過臀部到大腿,坐骨神經經過臀部時,會經過梨狀肌本身,因此,當梨狀肌變得發炎腫脹伴隨緊繃時,會壓迫到底骨的坐骨神經,引發患者屁股、髖部附近疼痛、麻木。這也是常混淆坐骨神經痛與梨狀肌症候群的主因。
若以疼痛的方式加以區別,梨狀肌症候群臀部的疼痛感大於腰部,較不會影響小腿,不會有皮膚麻木或肌肉萎縮等現象;可透過直抬腿試驗,讓患者躺於平坦面,將大腿向上伸直,若沒有疼痛狀況,即可懷疑是梨狀肌症候群所造成。而最為準確區分的方式,仍是X光、電腦斷層、核磁共振等影像顯示做進一步的確認。
梨狀肌症候的症狀
最常見的情況是,患者在出現臀部的急性疼痛。
若有以上情況,建議您盡快諮詢專業醫師,不要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。
最常見的情況是,患者在出現臀部的急性疼痛。 若有以上情況,建議您盡快諮詢專業醫師,不要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。
梨狀肌症候群治療方式
口服藥
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能在短時間內減輕不適,讓患者得到暫時的舒緩,卻無法從根本上改善肌肉問題或長期預防復發。因此仍需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來徹底治療病因。
治療的方法來自於正確的診斷,隨部位及個人情況而有所調整。
自我保健 避免惱人症狀找上門
常見問題
肌肉神經壓迫久了,的確有可能造成肌肉萎縮。一般來說,適當的熱敷和按摩能夠有效舒緩肌肉緊繃,建議若有梨狀肌症候群等情形產生,仍須儘早就醫治療。
物理治療及徒手治療需要長時間的修復,才可能痊癒,其中還要注意姿勢不良等問題再次復發,約有八成左右的人在治療後可以減輕疼痛50%以上。透過增生治療藉由超音波導引將藥物精準注射至梨狀肌,促進修復,直接針對疼痛根源治療,效果快,危險性低,安全有效達到治療效果
PRP是用自體的血液分離製成高濃度的生長因子,所以沒有排斥、傳染病或是激發自身腫瘤等風險,精準注射至梨狀肌及鄰近的薦髂關節和腰薦椎韌帶,是高安全性治療方式。
疼痛不要再忍,立即諮詢熱河
您所提供的諮詢內容僅能作為醫護人員初步紀錄使用,依據衛福部法規及個人狀況差異,一概無法進行線上問診,請務必親自來現場看診評估及檢查,方能給予正確診斷及治療。若有因忙碌而無法即時回覆之狀況,敬請見諒。
療程聲明 STATEMENT
- 體外震波以雙層壓電晶體產生高能震波,經特殊介質,聚集在需要治療的骨骼及軟組織上,藉由重複震盪方式,增進軟組織細胞代謝循環,軟化僵硬組織,使組織恢復血液供給,促進鈣化組織的再吸收、促進循環修復及組織再生。
- 懷孕者、感染或高血壓未受控制的或凝血功能異常之病患不適合。
- 返家後若有患部異常疼痛或高燒,須立即返回門診就醫。
- 少部分患者的皮膚表層有可能出現紅腫徵狀,兩三天會自然散去。
- 返家一周內不宜劇烈運動,避免對正進行修復的組織造成再次傷害。
療程聲明 STATEMENT
- 自體血小板,使用自體的血液,加入抗凝血劑後,使用高速離心機離心,分開血液各種成份後,取得高濃度血漿中所含的生長因子。
- 借助超音波導引,將增生藥劑(自體血小板、修復消腫藥)注射至受損神經周邊,解除神經的壓迫,也能使神經更穩定,減少其他組織的破壞,及不易發炎。
- 有血液、血小板功能障礙、免疫疾病者可先經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進行治療。
- 懷孕者、嚴重藥物過敏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者 (例如阿斯匹靈…等)。
- 24小時內避免劇烈運動。
- 注射部位可能有些微紅腫反應為正常現象。
- 一週內,避免以下活動,如泡溫泉、游泳、抽菸、喝酒、吃刺激性食物。
- 可能有短暫的酸痛及不適,少數病人會持續數天;注射後當天可冰敷來減少疼痛感。
- 建議搭配醫師所開立之消腫修復口服藥,可讓病況修復得更加穩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