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醫療衛教
medical info
This is Tooltip!
肌少症
This is Tooltip!
肌少症(SARCOPENIA)潛在的危機正在吞噬你的生活
This is Tooltip!

根據研究指出,台灣是亞州地區「肌少症」人口佔比最多的國家,原因在於飲食文化、運動觀念,遠遠落後歐美國家。而「肌少症」是失能的主要兇手,特徵是持續減少全身普遍骨骼肌的重量,嚴重時,將造成生活品質下降,慢慢變成生活無法自理,最後失能並增加死亡風險。

為什麼會得肌少症?

因為人類在30歲以後,肌肉會以每年1%的速度流失,並且平常少運動的人,更是每10年就會失去3~8%的肌肉量,加上攝取不到足夠的營養,肌肉喪失的程度更加劇烈。

高危險群:

  1. 70歲以上老人: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15%的速度加速流失。
  2. 慢性病患者:糖尿病友併發肌少症問題,多半是合併腎病變患者,因為腎功能異常,必須限制飲食中蛋白質分量,很多病友擔心蛋白尿會愈來愈嚴重,變得不敢吃肉,飲食中蛋白質太少,而導致肌少症。
  3. 長期臥病在床或失能者:由於活動量比一般人少很多,也會出現肌少症的問題。
  4. 小腿過細者:50歲以上,男性若小腿圍小於34公分、女性小於33公分者,就有可能是肌少症患者。
  5. 錯誤減重觀念,減的都是肌肉而不是脂肪,且復胖也很快。
  6. 青壯年:不運動、且飲食習慣差也是會得肌少症。

生活中的觀察也可以得知

  • 走路遲緩:平地行走困難越來越慢。
  • 握力下降:取物困難,拿不動5公斤沙拉油罐、保特瓶打不開。
  • 行動吃力:從座椅起身變得困難,例如需要撐扶手才能起身;爬10階樓梯出現困難,例如爬三兩下就需要休息
  • 反覆跌倒:跌倒機率增加,過去1年來連續跌倒2次以上。
  • 體重減輕:非刻意減重,6個月內體重減輕5%。例如,原本體重60公斤的長者,半年內無緣由地減少3公斤,就應小心。
  • 體態:泡芙人,身體組織大多數是脂肪,肌肉只有一點點。

肌少症帶來的併發症

  1. 容易跌倒或發生意外。因人體的肌肉有70%在下半身,肌少症讓腿部的力氣變小,導致走路容易不穩,摔倒造成骨折,通常都會伴隨著骨質密度不足骨折機率大大提升。常見的:髖關節骨折、手腕骨折、肩膀骨折,其中髖關節骨折未接受治療者,1年內致死率高達40~50%
  2. 代謝變差引起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問題。
  3. 容易變胖。肌肉少,基礎代謝變差,人常說的喝水也會胖就是這個概念。
  4. 生活大小事逐漸依靠他人,慢慢走向完全失能,就連大小便都需要依靠家人或看護。

養成運動習慣 逆轉肌少症

減少肌少症最重要的是維持好的生活習慣,並加強營養。飲食方面,攝取足夠的蛋白質,因蛋白質對合成肌肉有益,可多選擇豆魚肉蛋與牛奶及其乳製品等,一般成人的蛋白質一天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0.8至1.0公克,而高齡者長輩應提升至1至1.5克/公斤體重,才能有效減少肌肉流失的發生。

 

而除了維持好的飲食,有效減緩肌少症的關鍵為多運動,而選擇運動的方式也相當重要,因為重量訓練才能有效的增加肌肉量或高強度間歇運動。(增加肌肉恢復力量的運動效益:重量訓練>高強度間歇運動>有氧運動)

許多患者將勞動與散步視為運動,患者表示「在家做家事、上班時工作,動得夠多了,不需要運動」、「早上都有去公園走個一個小時」等,但日常的勞動及散步並無法讓肌肉達到好的訓練強度。

 

應選擇能提供阻力,並加強肌力的身體運動,如彈力球、彈力帶、或拿裝滿水的寶特瓶當作啞鈴作訓練,來改善肌肉力量。適當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,讓紫外線從皮膚中轉換成維生素D3,經由肝腎轉為活性物質,減緩肌肉量的流失。

根據報導,在美國已經在做高齡化訓練,甚至家庭醫師帶著社區長者一起在做訓練讓他們離開輪椅、擺脫拐杖,然而在台灣也有很多人在推崇高齡化訓練,就是為了避免肌少症引起的失能,造成社會資源的負擔。https://www.sportsplanetmag.com/article/desc/17070415532204763

你也會想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