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醫療衛教
medical info
This is Tooltip!
該逼痛(鼠蹊部)小心是 髖關節疼痛 出了問題!
This is Tooltip!
該逼痛(鼠蹊部)小心是髖關節出了問題!
This is Tooltip!

你是否曾經感到鼠蹊部(大腿根部)隱隱作痛,甚至延伸到臀部或大腿前側,走路、上下樓梯時特別不舒服?這類「該逼痛」的背後,可能是髖關節出了狀況。髖關節是人體最大且最重要的關節之一,不僅要承受全身的重量,還需要執行多方向的動作,包括走路、蹲下、跑跳、踢腿與盤腿坐等日常活動,通通仰賴髖關節的運作。

一旦髖關節發炎或退化,除了疼痛,還可能伴隨僵硬、腫脹、變形等情況,輕則讓行走與行動變得困難,當關節病變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日常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,需要手術治療。本篇文章將帶你認識髖關節的臨床症狀、常見疾病類型、治療方式與日常保養重點,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,及早察覺、正確處理。


髖關節的臨床症狀

髖關節是由骨盆的髖臼與股骨的頭部互相連結而成,並被關節囊與韌帶包覆,外層還有多組強健的肌肉與肌腱附著,形成一個穩定且靈活的關節結構。正因為它參與幾乎所有下肢活動,一旦出現病變,症狀可能影響生活的各個面向。

髖關節 的靈活運作對於日常生活非常重要
髖關節的靈活運作對於日常生活非常重要

髖關節疾病的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,常在進行如跑步、盤腿、翹腳等動作時,感覺到鼠蹊部或大腿外側隱隱作痛,甚至有卡卡的異物感。隨著病情進一步惡化,疼痛會開始延伸至大腿前側、外側甚至膝蓋區域,且不只在運動後出現不適,連夜間睡眠、靜止休息時也可能感到疼痛干擾。

患者也常出現以下活動困難:

  • 無法順利蹲下綁鞋帶或穿襪子
  • 活動範圍變小,無法翹腳、盤腿
  • 上下樓梯時不穩,有卡卡的感覺
  • 走路時一跛一跛,需要拐杖輔助
髖關節疼痛 很常被誤以為是坐骨神經痛
髖關節疼痛很常被誤以為是坐骨神經痛

髖關節退化或發炎的症狀,常常與「坐骨神經痛」或「肌肉拉傷」、混淆,導致延誤診斷與治療時機。若你持續出現上述問題,建議盡早至門診接受專業醫師評估,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,讓症狀惡化或進展為不可逆的退化性病變。

髖關節的相關疾病

髖關節的退化或結構異常會引發多種疾病,以下是常見的幾種:

  • 髖關節磨損性關節炎
    • 常見族群:體重過重、長期從事粗重勞動工作者、姿勢不良者。
    • 成因:關節軟骨因長期磨損導致骨頭直接摩擦,引起發炎與疼痛。
    • 症狀:活動時出現卡住、痠痛感,嚴重者行走困難甚至夜間疼痛。
    • 治療:可先進行復健與藥物治療,若無改善可考慮 PRP 增生療法。
       
  • 髖關節退化
    • 常見族群:多見於中老年人,也可能因早年髖部病變提前退化。
    • 成因:關節軟骨自然老化或長期使用磨損,導致骨頭間直接摩擦。
    • 症狀:髖部僵硬疼痛,穿鞋、上下樓梯、走路等日常動作受影響。
    • 治療:初期保守治療為主,嚴重者建議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。
       
  •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
    • 常見族群:長期服用類固醇、酗酒、血管病史或年輕人也可能罹患。
    • 成因:血液無法順利進入股骨頭,造成骨組織壞死與關節崩塌風險。
    • 症狀:早期症狀不明顯,隨病程發展髖部會深層疼痛、行走困難,嚴重時導致股骨頭塌陷。
    • 治療:可施行超音波導引 PRP 注射,提升局部修復能力,延緩骨頭惡化,避免髖關節崩塌。
  • 髖部骨折(創傷性骨折)
    • 常見族群:高齡跌倒族群(50歲以上),或因運動與交通事故導致的髖部外傷。
    • 成因:髖部遭外力撞擊斷裂,常合併骨質疏鬆造成復原不易。
    • 症狀:患部劇烈疼痛無法站立或負重,可能需倚賴拐杖行走。
    • 治療:若骨折有移位,多需鋼釘固定或人工髖關節手術處理。
髖部骨折也是 髖關節疼痛 的常見病因之一
髖部骨折也是髖關節疾病的常見病因之一
  •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
    • 常見族群:嬰兒期有髖關節脫臼或發育異常病史者。
    • 成因:髖臼發育不足,造成關節結構不穩,易產生長期磨損退化。
    • 現況:髖部不穩、疼痛、卡卡,年輕時即出現了退化性關節症狀。
    • 治療:嬰兒時應把握出生後六個月的黃金矯正期,成人則視退化情況選擇治療。

髖關節相關疾病治療對策

髖關節疾病的治療會依照病因與嚴重程度逐步進行,大多數患者初期會先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消腫修復藥物,針對關節發炎與疼痛進行緩解,搭配物理治療可達到加乘效果。若基本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,則可進一步考慮採用自費的進階修復療程,以提升關節功能與生活品質。

  • 初期治療:藥物與物理療法為主
    • 短波:透過加熱深層組織,促進血液循環,幫助髖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修復與彈性提升。
    • 電療:放鬆髖關節附近緊繃的肌肉,預防萎縮與痙攣,減緩局部疼痛與不適。
    • 復健:進行關節活動度、穩定度與肌力訓練,延緩退化進展並改善日常功能。
       
  • 進階治療:促進組織修復與再生
    • 增生療法:利用PRP等自體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於病灶處,啟動修復機制。
    • 體外震波:透過重覆震盪刺激,促進血管新生、化解沾黏並恢復軟組織彈性。
    • 低雷射治療:作用於關節周圍,加速了組織癒合、抗發炎、減輕腫脹與疼痛。
體外震波也是常見用於治療 髖關節疼痛 的方式之一
體外震波也是常見用於治療髖關節疾病的方式之一

進階療程對於慢性發炎、關節沾黏、修復遲緩的患者尤其有幫助,可作為保守治療後的強化選擇。治療期間也建議配合日常藥物服用與規律的物理復健訓練,可提高整體療效。若不確定自身適合何種治療方式,建議至門診由專業醫師評估診斷,選擇最適合的治療路徑。(延伸閱讀: 復健儀器介紹

 

人工關節手術就能一勞永逸?

對於髖關節已嚴重退化,出現關節空間消失、鬆弛不穩、無法正常行走、日常生活功能大幅受限的患者,醫師通常會建議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。這項手術屬於骨科領域中成功率與滿意度都非常高的治療方式,研究指出術後滿意度可達九成以上,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平均可達10至20年,能顯著改善疼痛、恢復行動力。

然而,人工關節並非終身保障,也不保證每位患者都能「一勞永逸」。雖然X光影像可能顯示置換結果理想,但仍有少數患者術後出現反覆疼痛、活動不順等問題。這提醒我們:即使接受了人工關節手術,仍需配合後續的復健與生活調整,才能維持良好成效。

換而言之,人工關節是一項有效的治療選項,但絕非「不用再管」的萬靈丹。若能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術後復健,才能真正發揮手術的最大效益。

人工關節雖然有效卻很需要日常生活保養注意
人工關節雖然有效卻很需要日常生活保養注意

髖關節日常生活保養注意

  • 控制體重:維持理想體重,避免下肢關節過度負擔。
  • 適度運動:定期進行溫和心肺運動與肌力訓練,強化髖部周圍的肌肉與韌帶。
  • 避免激烈:避免在無訓練之下就從事高強度的騎單車、高難度的登山等運動。
  • 注意姿勢:避免長時間蹲跪、翹腳、W 型坐姿等不良習慣,減少髖關節壓力。

吳錫松院長提醒:髖關節的相關疾病千萬不可忽視,如有發現鼠蹊部疼痛或是其他異狀,建議立即安排作檢查,需評估是磨損還是退化甚至缺血性壞死,所造成的疼痛,尤其是缺血性壞死,初期非常難發現,病程變化也非常快,需要密集的追蹤,可以使用PRP再生療法或PCP單核細胞球療法等複合式治療,或許可以避免掉髖關節崩塌需要面臨到換人工髖關節的命運。

不管是退化還是磨損都可先做保守的物理治療1~2個月,如有體重過重的問題,自己又難以控制可以搭配同時減重療法,觀察庝痛症狀若1~2個月以上沒改善,並且考慮進階治療PRP增生療法或採取高階PCP單核細胞球療法,治療滿意度會大大提升。

髖關節疾病的相關療程

熱河診所髖關節治療案例

    線上諮詢和就診方式 

    您所提供的諮詢內容僅能作為醫護人員初步紀錄使用,依據衛福部法規及個人狀況差異,一概無法進行線上問診,請務必親自來現場看診評估及檢查,方能給予正確診斷及治療。若有因忙碌而無法即時回覆之狀況,敬請見諒。

    你也會想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