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統計指出,高達80%的成年人有過下背痛的經驗,而除了急性傷害是激烈的運動造成之外,最常聽見的就是「坐骨神經痛」。
坐骨神經的症狀有哪些?
坐骨神經由源自腰椎與薦椎部位的神經根相互融合而成,其位置大約從下背部一路經過臀部、大腿後側向下延伸,可以說下肢後側的感覺與運動功能幾乎都仰賴它支配。
剛開始初期最明顯的症狀為背部痠痛、無法站直或彎腰疼痛,愈發嚴重的話刺痛麻木感會從下背延伸到臀部、大小腿及腳底的不適。一旦病情愈來愈嚴重,還可能造成站或走沒多久就會有痠麻、疼痛的症狀。
若神經破壞的範圍持續擴大,可能造成局部感覺喪失、肌肉萎縮、反射失常等,甚至出現坐立難安或無法行走的現象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。
為什麼會有坐骨神經的問題?
多種不同原因使神經受到壓迫,進而產生一系列不適的症狀,常見原因包括以下:
- 椎間盤突出:通常發生在第四五節或第五腰椎及第一薦椎之間,椎間盤是每一節脊椎中間的軟骨,一旦長期受到擠壓而突出,就會壓迫到神經造成疼痛。某些過度彎腰、長時間姿勢不良的動作,都可能引起椎間盤突出,例如彎腰搬重物、久坐、退化等等。
- 脊椎狹窄:因為脊椎退化、彎曲、變形的原因,導致骨刺增生或韌帶肥厚進而壓迫到神經引起疼痛。
一般來說脊椎會隨著我們年齡增長、長期使用而逐漸退化,較常發生在年長者身上,除此之外,工作性質需經常搬重或彎腰、長期久坐、姿勢不良,亦或是體重過重者,都是坐骨神經痛的高危險群。
坐骨神經痛如何治療?
以椎間盤突出為例,透過復健運動,可避免神經受到不正常的刺激,臨床上約有八成患者能藉此改善,使突出的軟骨隨時間脫水而變小,讓神經不再受壓迫而自然痊癒。而脊椎狹窄通常不易自然痊癒,初次發作時醫師會先嘗試保守治療,如臥床休息、搭配服用藥物及進行骨盆牽引,持續三至四週後多數病人可改善症狀。
輕度患者可透過物理治療的腰椎牽引及藥物來改善病情,但若持續數周尚未改善或是神經受壓迫的情況過於嚴重,可由醫師評估進行手術或是無開刀治療方式。
- 無開刀治療
可透過超音波透視精準找到病灶,並且避開神經及血管導入修復劑做神經減壓及關節的消腫修復,再利用自體血小板做再生修復,加上體外震波及低能量雷射,可放鬆肌肉、減輕疼痛,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的復原,使受壓迫的坐骨神經減壓,此治療過程無修復期且改善效果顯著。 - 口服藥物治療
服用抗發炎消腫藥物及肌肉鬆弛劑緩解疼痛,可得到暫時性舒緩。 - 復健物理治療
透過熱敷、電療及腰椎牽引來緩解肌肉痠痛、減輕疼痛,腰椎牽引可拉開椎間空隙,使受壓迫的坐骨神經減壓,但治療時間較長,大約需4-6週以上甚至更久。 - 傳統開刀手術治療
手術自費醫材較昂貴,開完刀後雖然有效改善狀況,但手術後大都僅能大約維持2、3年,且需要住院觀察、修復期長、復發率較高,易有併發症的產生,數年後也可能有疤痕沾連的情形。
而日常生活應做好預防工作,才能減輕脊椎、腰椎負擔,降低坐骨神經受損的風險,避免重複發生。例如:坐姿端正、避免搬重、使用軟硬適中且支撐力良好的床墊、體重的維持等等,都必須養成正確的姿勢,調整生活習慣,才能減輕腰椎的負擔。<延伸閱讀:免開刀治療坐骨神經痛>
吳醫師提醒若有長期腰痠背痛的症狀,記得就醫請醫師詳細診斷,以免治療不成甚至加重病情。
您所提供的諮詢內容僅能作為醫護人員初步紀錄使用,依據衛福部法規及個人狀況差異,一概無法進行線上問診,請務必親自來現場看診評估及檢查,方能給予正確診斷及治療。若有因忙碌而無法即時回覆之狀況,敬請見諒。線上諮詢和就診方式